临床药理研究所
 首页 | 研究所简介 | 研究队伍及机构 | 研究方向 | 科研项目 | 科研成果 | 论文发表 | 重点实验室建设 | 研究生培养 | 学术交流 
 今天是:
研究所简介
 药代动力学(生化药理研究室) 
 免疫(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室) 
 DME中心 
友情链接
广州中医药大学
国家科技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
广东省科技业务管...
广州市科技业务管...
国家知识产权局
访问量统计:
研究所简介
当前位置: 首页>>研究所简介
研究所简介

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于1986年,包括药物动力学研究室、生化药理研究室、免疫/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室,临床流行病学/DME中心。临床药理研究所包括中医内科学、中药学和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站。临床药理研究所是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GCP)的组成部分,广东省高等学校中药有效性与安全性研究重点实验室、广州市中医药防治脑病重点实验室。目前研究所在编人数19人,男性9人,女性10人;正高6人,副高10人,中级3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现任所长为王奇教授。

研究所总面积约2000 m2,现有仪器设备原值约1800万元,包括高效液相色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液相芯片分析仪、图像分析仪、细胞流变仪、PCR仪、全套病理设备、电生理仪、膜片钳等大型仪器设备,已具备开展药物分析、药动学、药理毒理、免疫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实验条件。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药防治脑病研究、中药药代动力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中药毒理研究、免疫药理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临床流行病学/DME应用研究、中药新药临床试验及评价研究。目前我所在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省部级项目5项,总经费858.4万元。研究成果显著,仅在今年(2018)上半年,研究所的发表SCI论文已超过20余篇,近三年发表SCI论文100余篇。

研究所是全国中医药系统中最早成立的临床药理研究所,研究所创始人欧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全国知名的中西医结合专家,随后研究所在王宁生教授(农工民主党原国家副主席、广东省原主委、广东省人大原副主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原副校长)、赖世隆教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原会长、全国中医药系统GCP创始人)、王培训教授(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原会长、中医药免疫学创始人)的带领下,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国家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计划中均承担了重要的科研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

进入十三五时期,伴随着国家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春风,临床药理研究所在王奇所长、祝晨蔯副所长的带领下,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考虑到以往研究所研究力量较为分散,为了建设国家高校“双一流”学科建设和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所领导当机立断,整合优势力量,对全所研究方向进行凝练整合,在王奇所长带领下以神经退行性疾病为主攻方向,发挥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的特色疗效,结合多学科和新技术,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研究领域占得先机。近5年,王奇所长带领的团队在中医药防治老年痴呆研究上获得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部级项目资助,总经费达628.6万元。研究团队在发表SCI论文上也取得长足进步,近几年已发表SCI论文10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8.4,成为学校科研领域的一个亮点。

科研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人才培养的问题,目前已引进6名国内知名教授为我校杏林讲座教授,包括香港大学中医药学院副院长沈剑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兼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院长陈乃宏研究员、复旦大学药学院副院长王建新教授、苏州大学毛新良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永华教授、温州医科大学郑国庆教授。此外,研究所已成功吸引美国、英国等国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9名青年才俊,加入我所工作,成为我校“杏林青年学者”及“杏林后备人才”。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吹响了临床药理研究所新一轮科研工作的号角!

研究所作为学校专职科研单位,在完成大量繁重的科研任务同时,还承担了研究生、本科生、七年制、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成人教育等多个班种、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全年完成教学任务1000多课时。承担课程包括:《DME》(校级重点骨干课程)、《循证医学》、《药物动力学》(中英双语)、《临床药理学》、《医学免疫学》和《医学分子生物学》。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广州中医药大学 临床药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